寻找河源老行当:一针一线余年街头补鞋匠执着的坚守

时间: 2023-09-20 07:43:44 |   作者: 产品中心

  编者按: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上一个人;从前日子长,邮差鹅步才把家书抵达;从前物件精美,饱含手艺人的一腔心血;从前东西金贵,坏了还要拿去修理……

  锔碗、修笔、绞脸、补鞋、磨镜……那个不富裕却很快乐的年代,掌握一门手艺足以安身立命,也曾为许多人的生活日常。时光荏苒,随着岁月的蛩音渐远,跟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老手艺不断淡出我们的生活,如今街头再难看到这些身怀绝技的老手艺人了,这些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乡愁与童趣的老行当老手艺,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他们带给时代的光彩和辉煌,让人惆怅、让人怀念,永远让人铭记。

  为打捞时光、留住乡愁,我们的记者走街串巷,挖掘历史,为我们找回这些曾经的记忆,留住岁月里最难忘的深情,《寻找河源老行当》本期开始推出,敬请关注。

  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人们的记忆里,补鞋匠似乎是过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职业。曾经,在河源市区长塘路、大桥路、湖滨路、街心花园这一些地方,常常能见到补鞋的手艺人。一个装满针线、美工刀、鞋底、旧轮胎、鞋钉的老旧木箱,一台老式手摇补鞋机,几张供顾客坐着换鞋的塑料凳,撑起了一个小小的补鞋摊档。

  岁月流转,时至今日,随着市民生活水准不断提高,补鞋这一老行当渐渐淡出了市民的视野。只有为数不多的补鞋匠秉着对传统手艺的坚持,仍然坚守在河源市区的街头巷尾,来自湖北随州的王存就是其中一位。

  在市区街心花园大榕树对面摆摊的王存大姐,从事补鞋这个行业已经二十余年了,从最初的青春少女到如今的两鬓斑白,这份默默的坚守,是热爱,也是对这个时代变化发展的最好诠释。

  补鞋,在一些人看来,可能不是一份体面的活儿,但在王大姐眼中,正是补鞋这门手艺,不仅养活了自己,还让她在河源成家,养育子女,如今王大姐的大儿子在中山大学就读。

  十几年前,那时还是补鞋行业的黄金期,补鞋匠遍布在河源市区的各个角落,是市民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我摊位旁边,高峰期的时候有十多个同行。当时补鞋子的人很多,我每天从早忙到晚,一刻都歇不下来。”王大姐说,回想起那些忙碌的日子,虽然辛苦,却十分满足。

  如今,随着市民生活质量逐步的提升,“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观念已经过时了。年轻人追求款式和时尚,很多鞋子还没穿旧就被淘汰了,补鞋行业越来越不景气,许多跟王大姐一起摆摊补鞋的同行也不再从事这个行业。面对这种市场行情,王大姐把这当成一种正常现象。“找我补鞋的都是老熟人,我要是不做了,人家来补鞋找不到我怎么办?”

  擦鞋四块、上线十二块、补鞋五块,“质优价廉,真诚热情”是顾客们对王大姐的评价,也是她这二十多年积累的“生意经”。

  短短一上午的时间,王大姐的摊档就来了很多顾客,来补鞋的、补摩托车挡风罩衣的、给皮带打孔的、修拉链的……有的是顺路过来,有的却是坐公交车从大老远的地方特地赶来。

  手艺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坚守、一种责任。若干年以后,不明白我们还能不能在河源的街头看到补鞋匠和补鞋摊。但我们都记得,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为普通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任时代如何变化,和王大姐一般默默坚守的手艺人,他们身上传递出的那种自力更生的生活态度,始终影响、感染着每一个人。

上一篇:陈若仪哭伊能静笑婆媳联系好不好接收两个字是要害

下一篇:植发费用规范及最新估量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