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智慧宜居高端学术论坛回顾

时间: 2023-11-03 06:47:21 |   作者: 配件

  6月8日上午,由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主办,青岛理工滨海人居环境学术创新中心、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承办,戴姆雷博·沿海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青岛腾远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NKO·日兴设计协办,CCAF第二十六届当代建筑论坛筹备会暨“滨海·智慧·宜居”高端学术论坛

  本次受邀出席的嘉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孙一民,《时代建筑》责任编辑、运营总监戴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晓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路,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王绍森,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魏春雨,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武联,南京大学建筑副院长赵辰、RENEW ARCHITECT & PLANNER GROUP 总建筑师、艺术总监赵崇新,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张应鹏,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朱玲,青岛市城市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镝,青岛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于风雷,戴姆雷博·沿海建筑设计总裁张楚培,青岛腾远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王震铭,以及承办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在泉,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滨海人居环境学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高伟俊,滨海人居环境学术创新中心、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300余名师生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当代建筑创作论坛总召集人、NKO·日兴设计总建筑师王兴田主持。

  开幕式上,副校长王在泉在致辞中对前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的各位专家这样认为热烈欢迎并致以亲切问候。王在泉粗略地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秉承“百折不挠、刚毅厚重、永承重载”的理工精神传统,学校正在全方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第二十六届当代建筑论坛筹备会暨“滨海·智慧·宜居”高端学术论坛在我校举办,为我校搭建了一个高层次、高水平的研讨平台,希望可以逐步加强与各学校、各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为中华建筑文化的发扬与广大、为建筑宜居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

  本次“滨海·智慧·宜居”高端学术论坛共进行八场学术讲座,参加会议的专家分别从城市空间营建、建筑与环境、中国文化与世界建筑的关系、现代乡村建设及学校设计等方面,结合滨海城市区域环境特色,探讨建筑学各相关领域相互融合后的新思路、新技术,围绕建设滨海城市绿色人居示范工程、构建滨海城市海洋建筑评价体系等问题开展探讨交流。

  上午9:20,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孙一民,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王绍森,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朱玲,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魏春雨分别从“以城市空间营建为主导的设计实践”、“建立建筑与环境共生的顶级群落”、“地方图式”和“厝格海韵一新闽南建筑实践” 四个方面对咱们进行了讲解。

  首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孙一民院长举出建筑与家在从前人们的观点中是一样的。传统建筑雷同而不失趣味,而现在都市建筑“千层一面”的现状却令人感到枯燥。公为私有的不合理,相似的空间转换,都仍待改善。其实规划中,由于强有力的规划体制,“千层一面”的实质是背后的管理模式、思想观念的相似。教授举了很多案例:

  1.举例珠三角的建筑,城市空间出现于晚清末年,城市规划制度还不完善。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却制造出质量非常的建筑。

  举例填海后的临海地域,城市规划仍有欠缺,土地集约性不够,可持续发展性不足,教授。

  3.认为地球上不存在增量,永远只有存量,我们永远是在消耗已有的存量,这是可以让我们深思改进的。

  教授提到他们这些年一直做两方面的工作,一做城市设计;二做建筑规划设计。并展开分别进行了讲解。

  1.城市设计:举例广州。广州一直是中国传统的风水选址,从前的广州实质仍是怕水,临近的都是城区里的水。而现在的广州作为一个滨水的城市,开始考虑滨海宜居。虽然空间经营有缺陷,但一直在优化的路上,这也是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下的结果。

  2.建筑规划设计:都市设计需要把握尺度。在建筑设计上,有个图则:允许讨论协商,但必须有一个度,那就是公共利益和环境效益。教授又谈到“营建”,梁思成先生在建国初的时候就提出过有“营建系”的概念,去代替已有的建筑系名称。教授认为,我们头脑里始终要有一个“营”的思想,注重实践可能才是更重要的。

  首先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朱玲教授为我们解释了“顶级群落”一词,其特点是演替、稳定、多样和平衡。顶级群落(climar com aunity) 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一 般来说,当一个群落城或一个演替系列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如沈阳的棋盘山,夏冬两季其绿植覆盖面相差不大是由于植物群落的多样性。

  接着朱玲教授为我们推荐了《城市生活》一书,它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从人类学的角度讲述着欧洲生活。书中提到“从邻居和亲戚构成的城市到陌生人构成的城市,巴黎的人类学从基于自认理所当然熟门熟路的世界转向了一个差异和变化常态化的世界。”如欧洲的孚日广场,它是巴黎第一座经过都市规划的公共空间,但其修建的时间远在巴黎现代化计划之前。1605年, 亨利四世(king HenryV把这里改建为巴黎贵族的豪宅。之后的二百年间,在孚日广场周边兴建了许多”大宅”。孚日广场便成为高尚生活和休闲娱乐的繁华地带,车水马龙,同时还是决斗者们一绝高下的地方。现在这里仍然是一个漫步、休息的惬意场所。反观中国河北省的雄安新区,其特点是协同、疏解、结构、生态绿色、创新、文化,而战略则是复合功能。

  接下来是朱玲教授建筑师的自我叙事,主要从适度和态度两方面为我们展开讲述。适度是指要对自我东西的流露适,度而不是与周围环境绝对没交流。如沈阳动物园熊猫馆,为了能与环境更好的融合,选择见于不可见形于未能形的消隐建筑;为了使熊猫生活的更舒适,体现人本关怀和境随意迁选择了竹林生境的主题;其整合轮廓又有依山唯山美、伴水则水肥、加于斯强于斯等特点。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结合,山林意趣油然而生。态度则是道、法、术、器的体现。《中庸》中这样一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治学志趣:“子曰:‘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如沈阳环保科学院,其特点是放弃大台阶,放弃大平面而选择单一的体块进行多次重复处理。并且设有生物廊道,其连接了所有的生态绿化带,是绿色建筑的很好的体现。绿色建筑提倡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即适宜技术而不是高新技术。

  接下来为我们讲解的是湖南大学的魏春雨教授。教授指出地方工作室一直在寻找一个支点,一个可以称之为“地方”的支点。又用深动形象的图片为我们解释了图形、图像、图式、原形和原型的不同。原形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指的是实物的,形状化的;原型是物体作用于人脑的客观存在;图形是对物体的摹写性记录;图像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的构成要素,更倾向于观念,理念上的;而图式则是思维认知结构。

  接着教授又为我们分析了形而上绘画和新理性主义的区别,主要从心理,空间和时间三个方面做了分析。形而上绘画中心理是无意识的梦境个体记忆,而新理性主义则是集体无意识记忆的历史沉淀;空间上形而上绘画是有意错乱的深井透视,而新理性主义则是遵循透视法则下的深井透视;时间上形而上绘画是结构消遣时间,而新理性主义则是以人类的心理结构创造建筑的永恒性,通过记忆的沉淀产生的历史性永恒。

  最后教授通过两个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1、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隐喻的图式。影像馆借助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来隐喻和建构一个时间停滞的迷宫,引导观者重视疏离化之后的陌生感。直就天空巨大的塔,悬于半空中被截断的街道以及不知通向何处的岔路洞口,循环往复穿插对望的神秘坡道……部分元索以相似但异化的形式多次出现,它们共同制造着充满时间停滞感的奇异感受,让人迷失。2、田汉文化园——仪式与日常。设计思路始终贯穿了“日常性”与“仪式性”二元关系的转换和平衡;日常性转换为仪式性,而仪式性又回归日常大地之中。将仪式性空间转变和衍生出一种更具地方性认同感的建筑语言,从而取代了文化类建筑浅表的符号化共性和正统崇高的纪念性语言。

  由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王绍森教授为我们展开“厝格海韵一新闽南建筑实践”的讲座。教授的讲解分为四个部分:

  1、城乡复兴,美丽厦门。教授先从厦门的发展脉络引入为我们介绍了闽南人的气质——融-和;接下来城乡复兴、器意结合展开对闽南地区主要建筑类型讲解。闽南地区主要传统建筑类型可以概括为:闽南大厝,鼓浪屿建筑,骑楼建筑,嘉庚建筑。“厝”在闽南方言中是“大厦”的意思。大厝是闽南人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但也有所变异。嘉庚建筑主要是指陈嘉庚先生捐资新新建的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表现一种独特“中西合璧、多元综合、矛盾共存”的“嘉庚建筑”风格。骑楼建筑,厦门、泉州、漳州三地的老城区以商业和居住结合为主,已有70多年的历史。闽南人的开放性促使对多文化的包容、多信仰的交融,才会出现嘉庚建筑、骑楼建筑和鼓浪屿建筑。接下来是记忆的保持,从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角度介绍了多种闽南特色建筑风格与形式。

  2、厦门大学基于闽南地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教授从专业性、前沿性、地域性三个角度展 开讲解。专业性—夯实基础,从课程教学体系,师资级配,持续能力,办学规模几个维度展现了厦门大学的的教学特色,第二是前沿性-接触热点,当我们参加竞赛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一张纸送过去,第二是现场建造,第三是学生自己拉赞助,把房都建好,把所有的学校学生做出详细的调查,这样的锻炼很好。地域性-立足本土,2014年4月至2017年12月三年间,在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全力支持下,创新性改革项目“知行合一理念下的建筑教育改革——厦门大学乡村营造教学创新”项目从教学、实践、科研、国际交流合作四个环节同步入手,创新设立纵向贯通、横向联合的的本科生乡村营建教学改革体系。

  3、厦门大学基于闽南地域文化的设计实践。王绍森院长在这部分介绍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 工程学院老师们参与的项目,有厦门高崎国际机场T4航站楼,漳州古城修规及建筑规划设计,厦门书院总部改造,厦门南洋学院图书馆等。

  4、王绍森:弱与若。最后王绍森教授介绍了自己的设计理念。第一个是弱,叫非常弱小,首先你要协调一个人永远是系统中间的一个要素,不要把自己看得过于伟大。第二是若建筑,像建筑一样的,叫范建筑。在设计中,希望自己能做到“信达雅”,信,对环境真实地分析和反映,达,基本的关系梳理和满足,雅,是要有追求。

  下午14:30,南京大学建筑副院长赵辰,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晓峰、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总建筑师张应鹏、同济大学戴春博士分别从“中国文化对世界建筑未来应有的贡献”、“聚落认知与乡建误区、”“围合的广场与开放的院落”、“建筑师介入的乡村实践观察”四个方面对咱们进行了讲解。下午的讲座由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武联主持。

  赵辰教授就中国的建筑学与世界的关系展开讲解。教授提到,中国当前的总实力能与美国相抗衡,但国家的发展并不能使我们的建筑认识对中国的建筑成就非常自信。

  中国的建筑学是从西方引进,主要以西方文化为主,建筑学术其实是西方文化的 一个成就,这种文化并向世界传播。建筑学作为中国与世界之间的“现代性”的桥梁。中国以及非西方文化因“现代性”而接受建筑学术。对“现代性”我们有了新的认知,可从三个方面做了解。

  ③“中国与非西方文化对”现代性“的贡献,孙全文论文:“现代建筑中的在中国观念的影响”

  时代对中国建筑理论工作者提出的新使命,作为“现代性”成功者的当下中国,要重新认知中国文化的价值。当下中国是“现代化”的最大成功者,中国文化中与“现代化”相关的因素未被足够地认知。新时代要求我们思考:中国文化对世界建筑未来应有的贡献,发展的形势已要求中国文化进一步对世界有更大的贡献。这需要在做的每位做出贡献,积极响应。

  最后武联老师也分享了他的一些见解和看法。“现代性”的表现形态都被一致认为是以西方文化为主,赵老师结合一些案例,特别是强调中国的朴素并确认处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特意把这种思想驾乘于普适性的理想,实际上这是对建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赵老师的讲解对我们学习建筑也有重要的启示性作用。

  当今中国,乡建活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乡建活动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格外的重视,政府机关各部门积极地推进,投资商、金融机构、NGO组织积极做出响应,专业技术人员趋之若鹜,媒体大众推波助澜。十余年的乡建活动,带来中国乡村急速变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等宏大战略目标下,乡村变新了、面貌改变了。但乡村却丢失了许多东西。

  教授解释到聚落的概念,聚落是人类集聚的居住形态。一些人口流动到定居的地点,聚落是小于城镇的社区。聚落认知可分为三个层次,宏观认知、中观认知、微观认知。根据聚落的认知视野,可分为自然生态视野和社会人文视野,自然生态视野主要关注聚落山水环境,社会人文视野则主要关注聚落人群主体。聚落的类型多种多样,合理的分类更加有助于对聚落进行研究和认知。教授还给我们介绍了聚落认知的多重维度,均以相关实例介绍了分别作为乡村风景、小区生活、文化遗产、创作之源的聚落。

  乡村在当代为城市人所关注,为投资商所青睐,为旅游部门所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很多人眼中,乡村是一道道不同于城市环境的美丽“风景”。这我们进一步思考,从作为风景的聚落角度来看,我们的参与者做了什么?教授给出了讲解,分为三个方面,从审美角度研究乡村价值;从景观研究视角分析乡村环境;从旅游开发角度营造乡村风貌。

  接下来教授从聚落与社区的定义出发,对二者性质进行区别,从源头上带我们认识了聚落与社区,便于未来专业学习的理解。

  关于聚落社区有四个基本概念,源于分、居与业。教授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解释了这四个基本概念,形式灵活、条理清晰,便于在场受众者的理解。

  紧接着教授就以万科第五园、徽州民居等相关案例为我们一一解答上边提出的三个问题。

  作为创作之源的聚落,凝聚着质朴的民间智慧。建筑师在创作设计过程中一次次把目光投向乡村,在他们眼里,传统聚落是灵感的出处,是一处处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作为遗产的聚落,尤其是建筑群遗产,从历史学、艺术或科学的观点看,由于其风格、分布或其在环境景观中的地位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独立的或连续的建筑群。作为遗产的聚落,要关注以下问题。

  研究聚落具有深渊而有意义的价值。但在研究乡建的时候我们也容易走入误区,教授在会议上也分享了他在乡建误区方面的经验总结。

  误区一:乡建方向:唯美主义主导,观赏性讨论有余,生活性探讨不足,重视视觉审美,忽略价值本源。

  乡土建设价值丰富,然而,被开发的仅仅是审美价值的一部分。“小桥、流水、人家”这种田园诗的画面总是令城市人向往。因此,开发商籍此来装扮古旧的乡村,为怀旧者、猎奇者搭建一个个煽情的临时布景,为的是迎合城市人的恋乡恋土情节和猎奇的心态。这就使我们去思考,建筑师、规划师包括研究者在这里充当何种角色?受雇于开发商、居高临下老房子的商业价值。

  当下乡村建设,因需要启动投入,这就为资本占有者提供了极好的投资方向,于是在政府主导下,轰轰烈烈的“资本下乡”运动开始了。商品社会中,资本投入是需要回报的,投资商看到这种回报时,他们所做的是:包装、出卖他们都以为有价值的村民的家园。村民的生活方式甚至连同村民自己都被出卖了,村民其实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经常很茫然若失,却不知道丢失了什么。村民的祖产被收购,家园被改造,乡村蕴涵的多元价值被剥夺,村民再也不是聚落的主人。乡建的受益者,不再是乡里人。

  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工程师处于职业的视野,在建设“美丽乡村”的方向指导下,专注村落形态的组织更新——乡建形象工程。所有乡建参与者都有深刻印象:乡村人群慢慢的变少,因为不得不外出打工。大多数参与者并不认为,乡村居民的“就业”问题于己相关。乡建运动因此从旧的“空心村”建成为新的“空壳村”。

  当下对于中国乡村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重视。对于大多数遗产保护专业技术人员来说,传统村落的历史信息遗存已经引起格外的重视,遗产价值得到充分关注,这固然值得肯定。但,乡村价值不仅仅在于历史信息,绝大多数乡村还是乡村居民的现实生存环境。因此,相比于别的类型的遗产,在保护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考虑为居民提供合理规划利用的空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概念和关系有深入认识,甚至未有脚踏实地的深入考察,便开始规划设计,结果是,我们专家做的不是村民要的。

  目前中国乡村聚落研究,属“客卫研究”者居多,而以“主卫研究”者开展工作者甚少。造成研究成果和居民生存现实距离甚远。

  以上就是李教授讲座的主要内容,教授提出当代乡建误区可能还有很多,由此带来的问题怎么样才能解决,从聚落认识开始。会议效果良好,分析清晰透彻,不仅为建筑学子未来在从事乡建活动时提供更多的思考方向,还带我们走近乡村建设,带动建院学子积极投身乡建事业。

  来自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总建筑师张应鹏以汇报方案的形式为我们讲解此次主题。

  张总讲到广场和院落在建筑中是非常常识性的两种语言,建筑学有两个常识性的认知:一、形式与空间。二、如何运用形式与空间来解决建筑基本功能。如果仅仅从建筑学的目标去形式追随功能那大概只是一种迎合,但若上升到艺术人文层面就要有一定的反思批判。张总此次的设计是将广场与院落进行重新叠合来指向当下基础教育的某种反思。张总建筑师对空间的营造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手法,打破了传统的我们对院落空间情态特征的一种认知。大家都知道,院落和广场是组织,建筑空间空能空间等重要的方法是手段,它们其实在指定规模形态作用上有很大的差异,张总通过学校的建筑创作形式与空间实践案例给我们展示了如何运用广场院落空间构成的组织这种独到的手段来营造不同功能不一样的层次的空间,这对我们学习建筑规划设计有很重要的启示。

  最后一场是由同济大学《时代建筑》杂志运营总监、责任编辑戴春博士为我们大家带来题目为《建筑师介入的乡村实践观察》的讲座。戴春博士首先从社会实验角度做多元化的分析,她认为快速城镇化的发展对乡土血缘的社会结构造成了极大冲击。乡村向城市的业缘关系过渡,伴随一系列严峻社会问题出现。从工业兴村到多元发展,并没有简单的乡建模式可循。我们一定要以乡村为主体,重视内生力量。建筑师要保持在乡建中提供陪伴式专业服务的身份。戴博士讲到乡建热潮忽略了精神复兴与文明构建,离乡村精神相距甚远,忽略了乡村历史脉络与文化差异,目标雷同单一等弊端。接下来博士从建筑实践角度分析乡村振兴工作的方法,例如:文化定桩法、点穴启动法、柔性规划法、细化确权发等。最后戴春博士介绍了建筑师介入的乡村实践观察的经济实效。让乡村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设计师工作向研究、策划延伸,打破乡村小农经济的闭塞状况,将原本单一的农业经济演变成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等新兴经济业态,促使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城市和乡村经济交融共生发展。戴博士的报告为我们从多维度多角度展示总结了建筑师介入。乡村建设的模式,为咱们提供很好的经验。

  最后,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滨海人居环境学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高伟俊院士总结致辞,他首先对来青岛理工大学做客的建筑学家们表示感谢,他表示,此次专家们的讲座给建筑学子们以深刻启发,开拓了同学们的思路,让大家对于建筑学的兴趣日益加深。

  随后,参加会议的专家在建筑馆301召开26届当代建筑创作论坛筹备会,就论坛的召开日期、主题以及参与人员等相关事宜进行讨论。会上,各专家围绕论坛举办地的自然、地域文化与主题的关联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且表示一定要重点发掘青年建筑师参与论坛,各专家还就论坛要保持“民间性”与“纯粹性”的特点达成一致。

  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CCAF创立于1984年,其前身是“现代中国建筑创作研究小组”,是全国最具规模的非官方建筑学术团体,以平等、民主、纯学术为宗旨,通过二十多年来的运作和实践,推动了我国建筑创作的繁荣,活跃了建筑创作的气氛,对我国建筑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建筑界享有良好的声誉并具有广泛的影响。“论坛”集中了200多位中国优秀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成员均是活跃在建筑创作和理论界第一线的领衔人物和学术带头人,涌现出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建筑大师。

  本次学术论坛,八位专家教授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阐述了他们对建筑、对空间、对环境的理解,令我校建院学子受益匪浅。本届论坛在我校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国内建筑业的学者、建筑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还对提升我校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办学水平,开阔学院师生视野,促进建筑教育发展等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上一篇:1119-1125┊杭州一周艺文攻略

下一篇:【美甲】2013最新美甲图片教程怎么_PClady百科_太平洋时髦网

推荐产品